寶寶出現頭皮黃屑、紅疹,可能是脂漏性皮膚炎發作!新手爸媽別慌張,透過正確清潔與保濕,搭配醫師推薦的護膚產品,即可有效改善。本篇一次說明脂漏性皮膚炎的成因、常見症狀與中醫緩解方式,幫助你挑選最適合寶寶的護理方案。

脂漏性皮膚炎

嬰兒脂漏性皮膚炎是什麼?

嬰兒脂漏性皮膚炎是一種常見的新生兒皮膚疾病,好發於出生後三週至三個月內的小寶寶。常見症狀包括頭皮泛紅、油脂性黃屑、眉毛與耳後脫皮,甚至可能擴及臉頰與脖子皺褶處。雖然看起來狀況嚴重,但實際上屬於良性、非傳染性的皮膚問題,多數在六個月內會自然緩解,不會留下疤痕或造成後遺症。

脂漏性皮膚炎的特徵之一是出現在皮脂腺活躍的位置,例如寶寶的頭皮、鼻唇溝、眉毛間與耳後,這些部位容易出現油膩黃屑、紅疹或結痂狀況。與成人脂漏性皮膚炎不同的是,嬰兒型的脂漏性皮膚炎通常不會有癢感,寶寶也不太會因搔癢而躁動。

家長常會誤以為這是清潔不當或過敏反應,其實大多數脂漏性皮膚炎嬰兒只要透過正確的清潔與保濕,就能有效改善。掌握基本概念,避免過度清洗或使用刺激性產品,是第一步的關鍵照護行動。

嬰兒脂漏性皮膚炎原因與症狀分析

目前醫學上尚無法明確指出脂漏性皮膚炎的單一成因,但多數研究認為與媽媽荷爾蒙影響寶寶皮脂分泌、以及皮膚上皮屑芽孢菌過度生長有關。簡單來說,這種皮膚炎多為寶寶身體正在調節自身免疫與皮脂功能的過渡反應。

  • 頭皮出現黃色或棕色油垢,可能附著成厚厚一層

  • 臉頰、眉毛、耳後有紅疹、脫皮或油光

  • 皮膚皺褶處(如脖子、腋下、肚臍周圍)出現斑塊狀紅疹

  • 疹子通常不會搔癢,寶寶情緒多能保持平穩

  • 多數寶寶約在 3–6 個月大時自然痊癒

家長需注意的是,若脂漏性皮膚炎合併有感染徵象(如紅腫、流膿、異味)或伴隨體重減輕、反覆腹瀉等情況,應立即就醫排除免疫或代謝異常的可能性。脂漏性皮膚炎雖不嚴重,但也不能忽視。透過觀察症狀、了解成因,並搭配正確照護,就能有效減輕寶寶不適,避免病情惡化。

嬰兒脂漏性皮膚炎與異位性皮膚炎怎麼分?

脂漏性皮膚炎與異位性皮膚炎,均是嬰幼兒常見的皮膚疾病,同樣都會出現皮膚紅疹,究竟要如何區分呢?

分類

脂漏性皮膚炎

異位性皮膚炎

好發年紀

年紀較早,出生數週至三個月左右年紀稍晚,6個月至一歲左右

好發部位

分布在皮膚油脂分泌旺盛處,如:臉頰、眉毛眼瞼、耳後、鼻唇溝,皮膚皮膚皺褶處(如:腋下、脖子)嬰幼兒:開始多長在臉、四肢伸側(外側)、身上、年紀大膚疹會長在四肢屈側(手、腳彎處)

症狀

疹子大多不會搔癢皮膚乾燥、搔癢難耐

持續時間

多數在六個月後可漸漸改善,能自行痊癒反覆發作,持續時間較長
天氣炎熱、流汗多,症狀會加重

過敏性疾病家族史

不一定明顯的家族過敏性體質
(例如過敏性鼻炎、氣喘、異位性皮膚炎等)

(延伸閱讀:脂漏性皮膚炎與飲食有關嗎?新生兒營養攝取須知)

脂漏性皮膚炎嬰兒照護 3 步驟

針對嬰兒脂漏性皮膚炎,只要掌握正確的清潔與照護方法,多數寶寶在數週內就能自然緩解。以下是皮膚科與中醫師共同建議的三大照護重點:

1.溫和清潔:保持皮膚乾淨是首要關鍵

脂漏性皮膚炎嬰兒的肌膚特別脆弱,建議每日使用成分單純、不含香精與皂鹼的嬰兒專用沐浴乳,搭配溫水(37–40°C)輕柔清洗患處。洗澡時間不宜過久,5–10 分鐘為宜,以免熱水刺激皮膚或洗去過多天然油脂。

建議使用手掌或柔軟的棉布輕拍清洗,避免使用粗糙的毛巾或搓澡工具,造成皮膚破損或紅腫。洗後要立即擦乾皮膚皺褶處,避免潮濕悶熱引起黴菌感染。

(延伸閱讀:異膚寶寶用什麼都不對?三大方法教你照顧異膚寶寶)

2.清除油垢:安全去除厚重皮屑

寶寶頭皮若出現厚重黃油垢,可先使用橄欖油、苦茶油或嬰兒專用按摩油塗抹於油垢部位,靜置約 5–10 分鐘,待油垢變軟後,再以柔軟的刷子輕輕刷除。清潔時建議搭配嬰兒洗髮精,徹底沖淨殘留油脂,避免毛孔阻塞。

特別提醒,切勿強行剝除未軟化的油垢,可能導致皮膚破皮、感染或脫髮。若油垢面積廣、厚度深,可分次處理,並留意寶寶是否出現不適反應。

3.保濕乳液:修護肌膚屏障、防止復發

清潔後的保濕是關鍵步驟,特別是脂漏性皮膚炎患處常因過度乾燥而反覆脫屑。建議在洗澡後 3 分鐘內立即塗抹不含酒精、香精、防腐劑的嬰兒乳液或霜狀保濕品,鎖住水分、穩定皮膚屏障。

可選擇含有燕麥萃取、神經醯胺、乳木果等成分的產品,具備修護效果且親膚溫和。若寶寶對市售產品過敏,也可請教皮膚科醫師或中醫師選擇合適配方。

若經過數天以上的清潔與保濕照護,寶寶症狀仍未改善、油垢加重、或出現紅腫滲液、搔抓嚴重的狀況,應儘早帶至皮膚科就診。醫師可能開立弱效類固醇藥膏、抗黴菌藥物或藥用洗髮精搭配使用,以降低發炎與菌落增生。短期、低劑量的類固醇使用是安全的,不會影響嬰兒發育。重點在於:依醫師指示使用、並避免自行購藥或延誤病情。

脂漏性皮膚炎嬰兒

什麼情況需要找醫師?家長必知 6 大警訊

雖然脂漏性皮膚炎多數無大礙,且能自行痊癒,但遇到哪些狀況,家長需要帶寶寶們來給醫師評估並諮詢意見。
1. 經上述清潔保養照理後,疹子仍嚴重,或長在身上的疹子面積越來越大。
2. 頭頂黃黃油油的油垢帽越來越嚴重,不知如何處理。
3. 頭皮膚疹處出現落髮脫毛的狀況。
4. 皮膚紅疹處,開始流湯湯水水,或出現紅腫。
5. 紅疹處搔抓嚴重。
6. 除了皮膚問題,寶寶出現體重減輕或是抵抗力下降、經常生病。

嬰兒脂漏性皮膚炎常見FAQ

Q1:嬰兒脂漏性皮膚炎要看醫生嗎?

若只是輕微脫屑與紅疹,多數可透過正確清潔與保濕改善,未必需要就醫。但若出現感染、搔抓流血或蔓延情況,建議盡早諮詢皮膚科醫師。

Q2:脂漏性皮膚炎可以使用椰子油或天然油類嗎?

不建議自行塗抹油類產品,可能導致毛孔阻塞或惡化症狀。建議使用醫師推薦的嬰兒專用保濕產品或中藥外洗方式。

Q3:脂漏性皮膚炎會不會變成異位性皮膚炎?

兩者雖同樣屬於嬰兒常見皮膚疾病,但致病機轉與症狀不同,目前沒有證據顯示脂漏性會演變為異位性。若症狀持續或變嚴重,建議做皮膚評估以確認診斷。

 

嬰兒脂漏性皮膚炎雖然常見,但大多數情況是良性、可自癒的。透過正確的清潔方式、適度的保濕,以及醫師建議的外用照護,通常能有效緩解寶寶的不適。若您對寶寶的皮膚狀況有疑慮,或症狀持續未改善,也可諮詢專業皮膚科醫師或兒科中醫,找到最適合的照護方式。

 

寶寶皮膚紅通通,胎毒惹的禍?

    中醫認為許多新生兒的疾病都與『胎毒』有關,早在明朝《萬氏秘傳片玉心書》中的胎毒門就提到:「凡小兒在月內有病者,皆胎毒也,并治其母。」,諸瘡門中也記載:「小兒初生,遍身生蟲瘡及流水瘡、風瘡、皆胎毒也。」,是指新生兒身上出現的許多皮膚、痘疹、腸胃、大小便、高熱等問題,皆屬於胎毒,所以新生兒常見的許多皮膚疾病,如:粟粒疹、毒性紅斑、脂漏性皮膚炎、蕁麻疹等,也多歸納在胎毒原因中。胎毒與媽媽懷孕時的飲食、生活習慣、以及媽媽體質有關,如果媽媽在懷孕期間,飲食過食油、烤、炸、辣等辛熱刺激食物,或是作息不正常、壓力過大,都可能導致火熱毒邪影響胎兒,另外,媽媽若在哺餵母乳階段,飲食無節制、或是進補過度,也會影響到胎兒皮膚狀況。
 
    中醫治療嬰幼兒脂漏性皮膚炎,因嬰幼兒年紀尚小,腸胃嬌嫩,不易吸收中藥成份,一開始會先採取外治方法,初期的皮膚出油泛紅,還沒有明顯膚疹傷口時,可使用綠茶水(茶葉原汁煮滾後放涼,不需加水稀釋)濕敷皮膚,若紅疹明顯可使用黃連膏或是使用清熱解毒,如:黃芩、黃柏、苦參根、野菊花、金銀花、生甘草等中藥外洗或濕敷。
 

懷孕期間先解胎毒,即可預防寶寶皮膚狀況?

    很多媽媽聽說懷孕期間先服解胎毒中藥,寶寶出生就會有白拋拋的好膚質,但是解胎毒的食物、中藥很多,偏方也很多,凡舉綠豆、百合、蓮子、白蓮鬚、黃芩、黃連、甘草、珍珠粉等不勝枚舉,但還是須根據媽媽本身的體質來服用較為合適,建議可諮詢過中醫師再來選擇,切誤自行服用,與其服用解胎毒藥物,還不如從日常生活、飲食方面調整,可多攝取蔬菜水果,少吃燒烤油炸類食物、刺激性的茶、咖啡等飲料,睡眠充足、避免熬夜,維持好心情,才是最重要的!
 
文章轉載:賴琬郁醫師文章
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兒科 主治醫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