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word('consent_desc')}} {{word('read_more')}}
{{setting.description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新生兒哭泣是他們表達需求的方式,但若頻繁哭鬧、哭聲尖銳,甚至尖叫大哭讓爸媽無所適從,該怎麼辦?其實造成寶寶夜間啼哭的原因很多,從腸絞痛、腸胃不適,到單純想吃或需要換尿布都可能。尤其是在出生前三個月,有高達四成的嬰兒會出現「不明原因哭鬧」,其中大多與腸絞痛有關。本文將由賴琬郁醫師帶您一步步了解寶寶哭鬧原因,並提供實用的安撫方法與醫療指引。
並非所有哭鬧都能用哄的解決,寶寶夜啼也可能是一種警訊,特別是哭聲尖銳、怪異,就要提高警覺,例如以下疾病,需要緊急送醫處理。
打開尿布會發現,腹股溝或陰囊處有腫塊,這就是疝氣,當寶寶太愛哭,腹壓增大時,就會增加疝氣的風險,若是腫塊觸摸起來非常疼痛,也無法推回去,可能為嵌閉性疝氣,腸子卡住了,則須及早送醫治療,否則腸子會壞死、甚至出現敗血症的可能。
好發在稍大一點的寶寶,約6個月至1歲半間,寶寶會出現以下三典型症狀:
間斷性哭鬧(腹痛不適),嘔吐
肚子摸到腫塊
大便如草莓果醬般或是解血便
小寶寶感染並不會有太多明顯症狀,有些會以哭鬧、活動力、食慾下降,或是小便減少表現,這時候還是早點請醫師評估,及早治療會比較好。
聽到寶寶啼哭,要先找出讓寶寶不舒服哭鬧的原因:
停:聽到寶寶啼哭,可先等等個5-10分鐘,不用急著安撫
聽:寶寶的哭聲,是否和平常的哭聲不同,哭得太淒厲可能有其他問題,要趕緊去看看。
看:看尿布是否該更換、是不是尿布疹不舒服、被蚊蟲叮咬
看:看是不是太熱、衣服尿布穿太緊不舒服
看:寶寶表情和肢體活動和之前有沒有不同
摸:看看皮膚是不是比較燙,生病發燒了。或是肚子脹脹不舒服。
有時寶寶只是情緒緊張,需要爸媽協助放鬆:
使用包巾:讓寶寶有被包覆的安全感
播放白噪音:模擬子宮內聲音,例如吹風機、水聲等
規律搖動:使用搖籃、推車或輕拍讓寶寶感到安穩
吸吮安撫:吃奶嘴或親餵也能安定情緒
熟悉氣味與物品:放置媽媽衣物、安撫巾、小被被等熟悉物品
(延伸閱讀:走進嬰兒按摩與親子關係的世界)
規律且輕柔的搖動:可使用背巾、搖籃、或推車,給予規律地搖動。 讓寶寶側身躺在爸媽懷中。 放些音樂:建議可放些「白噪音」,聽起來像收音機沒對到頻的聲音,或是類似洗衣機、吹風機等規律的聲音,會讓寶寶有在子宮中的安心感,而幫助入眠。 吸允小工具,奶嘴或媽媽親餵,也可讓寶寶安定下來。 可在寶寶身旁放些有媽媽味道的衣物,讓他們有安全感,或是放些他們熟悉睡眠的小工具,如:小被被、安撫巾。
中醫會針對不同類型的夜啼,使用適合的中藥,如:溫中和胃、行氣健脾的陳皮、砂仁、乾薑、白朮…等,清心火、除煩安神的淡竹葉、燈心草、梔子、連翹、黃連…等;清肝熄風、抗驚厥的蟬蛻、鉤藤、菊花…等;鎮靜安神的龍骨、牡蠣、遠志、石菖蒲…等,對於年紀太小、還沒開始接受副食品的嬰幼兒,可以使用中藥藥浴,泡泡澡安定心神。切忌聽信偏方,自行購買八寶粉或讓寶寶喝符水,反而對寶寶們造成更大的傷害。
摩腹:使用食指與中指、或手掌掌面順時針摩腹100下
捏脊:使用雙手大拇指、食指、中指沿著脊椎骨兩旁,輕輕捏起皮膚,沿著脊椎自下而上,大拇指同時向前推,食指、中指交替捏提,向上推進至頸部,連續10-20遍。
清心經:「心經」位在小兒中指掌面,由指根向指尖直推,100-200次。
揉小天心:「小天心」位在手掌掌根中心,大小魚際肌交界凹陷處,以大拇指指腹,在穴位上按揉100-200次。
按揉印堂、風池穴:使用食指或中指指腹,按揉以下穴位100-200下。
*印堂: 兩眉頭連線的中點。
*風池: 耳後頭枕骨下,髮際內兩側的凹陷處
想讓寶寶一夜好眠、減少夜間哭鬧,其實從日常生活習慣就能開始做起。以下是幾個實用的育兒技巧,幫助爸媽更好照顧寶寶、改善夜啼問題:
母乳是最自然、最適合寶寶的營養來源,且較不易引起過敏反應。若無法親餵或寶寶對配方奶過敏,建議改用「部分水解蛋白」或「完全水解蛋白」的低敏配方,減少腸胃負擔,避免引發脹氣、腹痛等問題。
母乳中的成分會受到媽媽飲食影響,因此建議哺乳期媽媽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膩、刺激性食物,例如:辣椒、咖啡、茶、碳酸飲料等。這些食物可能造成寶寶腸胃不適或情緒不安,進而影響睡眠。
拍嗝能幫助排出寶寶喝奶時吞入的空氣,減少脹氣與溢奶發生。拍嗝方式包括:讓寶寶直立趴在爸媽肩膀上輕拍背部,或坐姿扶著下巴輕拍背部。每次餵奶後拍嗝 5–10 分鐘,有助腸胃舒適。
白天讓寶寶保持適當活動與光照刺激,幫助建立日夜節律
午睡建議不超過2小時,避免影響晚上睡眠深度
晚上睡前 30 分鐘,可進行固定的睡前儀式(如洗澡、輕音樂)讓寶寶有安全感
睡眠環境保持安靜、溫度適中、燈光昏暗,避免使用刺激性音效或玩具
是的,絕大多數的腸絞痛會在寶寶3~4個月大之後自然緩解,因為這時寶寶的腸道與神經系統逐漸發育成熟,對環境刺激的適應力變強。但如果寶寶每天固定時間激烈哭鬧、無法安撫、哭聲特別尖銳或伴隨其他異常症狀(如嘔吐、腹部腫脹、發紺),仍建議由兒科醫師評估是否有其他潛在問題。
胃食道逆流是嬰兒常見的狀況,若寶寶經常溢奶、吐奶、在吃奶後表現焦躁不安、哭鬧、咳嗽或躺下時易激動,可能就是逆流導致的不適。此外,若體重增加緩慢或有睡眠障礙,也應高度懷疑。家長可協助記錄餵奶時間、量與寶寶反應,提供給醫師判斷是否需藥物或姿勢調整介入治療。
即使沒有發燒,寶寶哭鬧仍可能是疾病或不適的表現。常見原因包括腸胃脹氣、乳糖不耐症、尿布疹、尿路感染、過敏反應或受到驚嚇等。有時嬰兒哭鬧是唯一的「警訊」。若哭聲與平常不同、安撫無效、持續時間長、活動力或食慾明顯下降,家長不應輕忽,建議盡早諮詢小兒科醫師,及早排除潛在病因。
(延伸閱讀:寶寶按摩油怎麼挑?輕鬆打造跟寶寶的親子關係)
每一位新手爸媽都曾面對寶寶不停尖叫哭鬧的時刻,感到手足無措、心力交瘁。但請記住,寶寶的哭聲,是他們與世界溝通的方式。無論是腸絞痛、胃食道逆流,還是單純的飢餓與不適,只要爸媽能用心觀察、冷靜處理,就能慢慢找到安撫的訣竅。
透過建立良好的作息、注意飲食細節、學會中醫按摩與基本的安撫技巧,能有效減少寶寶夜啼的發生頻率,也讓育兒生活更加順利與安心。若出現異常症狀,記得儘早就醫評估,才是對寶寶最好的守護。
別忘了,穩定的情緒與耐心的陪伴,是幫助寶寶快樂長大的關鍵。辛苦的你們,真的做得很好!
文章轉載:賴琬郁醫師文章
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兒科 主治醫師
聯絡我們
公司名稱:LovelyLotol 樂淘淘創意有限公司
統一編號:54357435
客服信箱:service@cindoraskin.com
客服專線:(02)6617-1119
Mon-Fri(例假日除外) 09:00-18:00
地址:台北巿松山區八德路三段75號6樓之1